即刻出发,沿着千年唐蕃古道遇见石渠

2024-09-08 08:29:00 

“路毕竟是靠人走出来的。”

千年前,有人踏过逶迤的山川曲线,以双足丈量两个文明的距离,走出了一条承载着辉煌故事的道路。

山水迢迢,马蹄阵阵,历史的道路穿过雪山原野,也穿过尘沙荒骨,时光在路上呼啸而过,转眼已千年。

溯源

唐贞观八年(公元634年)吐蕃首次遣使入唐,贞观十五年(公元641年),文成公主远嫁吐蕃,自此200多年间,两国使臣和商人往来不断。中原的纺织刺绣技术、农耕技术、药材、工艺品、茶叶、谷物、生产工具、书籍等源源不断传入吐蕃,吐蕃则将马、牛、羊、骆驼、牦牛尾、玉器、染药等大量输入中原……

藏文化和汉文化就在这来来往往间相互传递、交融,奔忙的马蹄踏出了一条3000多公里、传颂1300年的路——唐蕃古道,架起汉藏文化交流的桥梁。曾有人说:“它像一条长虹,将藏汉人民紧紧连在一起。”

云端石刻的历史低语

石渠,隐于雪山下,藏于喧嚣外。沿着千年古道去往云端,停步驻足在扎溪卡草原的一幅幅石刻前,沉浸在历史的余韵里,分明置身静谧的自然中却能听见岁月的轰鸣。

阿日扎乡的松格嘛呢石经城,以恢弘之姿屹立雅砻江畔,在流淌不息的江水旁诉说着格萨尔王的传奇;长沙贡马乡的巴格嘛呢石经墙,筑牢了文化的长城,镌刻下光阴难以磨灭的痕迹。

而文成公主留下的照阿娜姆石刻,受日晒雨淋风吹霜打仍旧岿然不动,见证了千年唐蕃古道的辉煌与汉藏文化的交融。

历史记忆的轮廓或许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变得模糊,但历经千年的石刻群在传承人的匠心雕刻下跃入人们的视野,仍清晰可见,这是对过往岁月的铭记,亦是对石刻技艺跨越时代的薪火相传,更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深情凝视与不朽颂歌。

民族风情的绚丽画卷

见过了石刻所铺陈的不朽史诗,也该去往古道上袅袅炊烟的方向,从点滴平淡里体悟到蕴藉其中的生活真谛。

我们循着草原的游牧的路,找到藏民流动的家。千百年来,牧场迁徙到何方,帐篷便在何处落地生根。帐篷简单轻便,可随时拆卸,这种移动建筑或活动房屋,已经成为游牧人家的代表性符号。石渠帐篷犹如草原上盛开的格桑花,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
迎接远方来客的扎溪卡儿女身穿藏服,深厚的文化底蕴荟萃在衣上每一针每一线中。石渠景如画,人是画中人,雍容华丽的藏服与琳琅满目的配饰,则是石渠民族文化画卷的绚烂底色。

俗话说“民以食为天”,无论走到了哪里,都会在落日沉入山中时被晚风送回到餐桌旁。石渠农牧民的主食以糌粑、牛羊肉、人参果和奶制品为主,食物种类繁多,风味独树一帜。汲取了高原气韵的独特风味停在味蕾上时,我们再一次在巍峨雪山下的细碎日常里遇见了石渠。

传承千年的文化火种

蒋勋曾说过:所谓“传统”,就是活着的文化,不但活着,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,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。恰好能够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。

谈起非遗文化,石渠无疑有一片滋养其灿烂绽放的肥沃土壤。在石渠,“会说话就会唱歌,会走路就会跳舞”,这里有真达锅庄的热烈奔放、川西藏族山歌的悠扬婉转、邓玛宫廷舞的矫健多姿……“歌舞”二字仿佛融进了血脉。

除此之外,石渠的非遗项目还覆盖于传统技艺、传统医药、传统文学、传统曲艺、传统美术等领域,非遗文化囊括万象,火种千年传承不绝,如明珠熠熠生辉,点亮了雪域高原,也点亮了华夏璀璨的文明星空。

沧海桑田,世事变迁,人类从未停止仰望这片浩瀚星空,而星光终将落在每个人身上。无垠苍穹之下,那些珍贵的文化遗存,是我们与广袤天地所共有的。


历史的长河里,随着两个王朝的覆灭,唐蕃古道曾一度隐迹埋名,沉寂到好像时间都停止了流动。

如今,后人回到了焕发新生的唐蕃古道上,解开尘封的岁月,延续往昔的繁荣,与璀璨的文明重逢,只需要一个契机。

温 馨 提 示

1游览甘孜最佳时段:4-10月。

2由于气候干燥,紫外线强,请提前准备防晒霜、遮阳帽、太阳镜等防晒物品。

3昼夜温差大,请提前准备防寒衣物。

4请勿剧烈运动、过度饮酒,预防高原反应,并预备氧气瓶、红景天、肌酐等预防高反药物,初到高原有轻微高原反应为正常现象。

5冬春季节天冷路滑,请安全驾驶。

6沿途购物,请到专卖店购买。

7请尊重当地民族习惯,文明出行。

8请提前了解天气和交通信息,方便出行。


来源:石渠文旅之声

编辑:王梓涵

编:马婵明

审核:刘佳意
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51120220005
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:2304050

热门评论
打开好看宽屏查看更多评论
没看够!下载个好看宽屏呗!
好看宽屏 立即打开 ×